猪,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肉可食用,皮可制革,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易饲养,繁殖快,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出生后5-12个月可以配种,妊娠期约为4个月。平均寿命20年。是五畜之一。在十二生肖里猪列末位,称之为亥。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家猪是农户圈养的猪。
采食行为
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拱土特性
猪有天赋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猪鼻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在现代猪舍内, 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喂食时每次猪都力图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槽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槽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选择性
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竞争性
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高。猪在白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3次,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20min,限饲时少于10min, 任食(自由采食),不仅采食时间长,而且能表现每头猪的嗜好和个性。仔猪每昼夜吸吮次数因年龄不同而异,约在15~25次范围,占昼夜总时间的10%~20%,大猪的采食量和摄食频率随体重增大而增加。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猪的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初生后就需要饮水,主要来自母乳中的水分,仔猪吃料时饮水量约为干料的两倍,即水与料之比 为2:1;成年猪的饮水量除饲料组成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吃混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2~3次,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饮水,自由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限制饲喂猪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月龄前的小猪就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饮水。
排泄行为
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尿,或许是本性。野猪不在窝边拉屎撒尿,推断为以避免敌兽发现。
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清洁的动物。猪能保持其睡窝床干洁,能在猪栏内远离窝床的一个固定地点进行排粪尿。猪排粪尿是有一定的时间和区域的,一般多在食后饮水或起卧时,选择阴暗潮湿或污浊的角落排粪尿,且受邻近猪的影响。据观察,生长猪在采食过程中不排粪,饱食后约5min左右开始排粪1~2次,多为先排粪后再排尿,在饲喂前也有排泄的,但多为先排尿后排粪,在两次饲喂的间隔时间里猪多为排尿而很少排粪,夜间一般排粪2~3次,早晨的排泄量, 猪的夜间排泄活动时间占昼夜总时间的1.2%~1.6%。
群居行为
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结对是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猪群体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和保持听觉的信息传递。
在无猪舍的情况下,猪能自我固定地方居住,表现出定居漫游的习性,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和欺生的好斗特性,猪群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一个稳定的猪群,是按优势序列原则,组成有等级制的社群结构,个体之间保持熟悉,和睦相处,当重新组群时,稳定的社群结构发生变化,则爆发激烈的争斗,直至重新组成新的社群结构。
猪群具有明显的等级,这种等级刚出生后不久即形成,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内,为争夺母猪前端乳头会出现争斗行为,常出现出生或体重较大的仔猪获得乳头位置。同窝仔猪合群性好,当它们散开时,彼此距离不远,若受到意外惊吓,会立即聚集一堆,或成群逃走,当仔猪同其母猪或同窝仔猪离散后不到几分钟,就出现极度活动,大声嘶叫,频频排粪尿。年龄较大的猪与伙伴分离也有类似表现。
猪群等级最初形成时,以攻击行为最为多见,等级顺位的建立,是受构成这个群体的品种。体重、性别、年龄和气质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体重大的、气质强的猪占优位,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占优位,公比母、未去势比去势的猪占优位。小体型猪及新加入到原有群中的猪则往往列于次等,同窝仔猪之间群体优势序列的确定,常取决于断奶时体重的大小,不同窝仔猪并圈喂养时,开始会激烈争斗,并按不同来源分小群躺卧,大约24~48h内,明显的统治等级体系就可形成,一般是简单的线型。在年龄较大的猪群中,特别在限饲时,这种等级关系更明显,优势序列既有垂直方向,也有并列和三角关系夹在其中,争斗优胜者,次位排在前列,吃食时常占据有利的采食位置,或优先采食权。在整体结构相似的猪群中,体重大的猪往往排在前列,不同品种构成的群体中不是体重大的个体而是争斗性强的品种或品系占优势。优势序列建立后,就开始和平共处的正常生活,优势猪的尖锐响亮的呼嗜声形成的恐吓和用其吻突佯攻,就能代替咬斗,次等猪马上就退却,不会发生争斗。
争斗行为
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在生产实践中能见到的争斗行为一般是为争夺饲料和争夺地盘所引起,新合并的猪群内的相互交锋,除争夺饲料和地盘外,还有调整猪群居结构的作用。当一头陌生的猪进入一群中,这头猪便成为全群猪攻击的对象,攻击往往是严厉的,轻者伤皮肉,重者造成死亡。如果将两头陌生性成熟的公猪放在一起时,彼此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它们相互打转、相互嗅闻,有时两前肢趴地,发出低沉的吼叫声,并突然用嘴嘶咬,这种斗争可能持续一小时之久,屈服的猪往往调转身躯,嚎叫着逃离争斗现场,虽然两猪之间的格斗很少造成伤亡,但一方或双方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在炎热的夏天,两头幼公猪之间的格斗,往往因热极虚脱而造成一方或双方死亡。猪的争斗行为,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当猪群密度过大,每猪所占空间下降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会造成猪群吃料攻击行为增加。降低饲料的采食量和增重。这种争斗形式一是咬其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猪群中,咬尾争斗。新合群的猪群,
主要是争夺群居次位,争夺饲料并非为主,只有当群居构成形成后,才会更多地发 生争食和争地盘的格斗。
活动与睡眠
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部在白昼,在温暖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天气,活动时间缩短。猪昼夜活动也因年龄及生产特性不同而有差异,仔猪昼夜休息时间平均60%~70%,种猪70%,母猪80%~85%,肥猪为70 %~85%。休息高峰在半夜,清晨8时左右休息最少。
哺乳母猪睡卧时间表现出随哺乳天数的增加睡卧时间逐渐减少,走动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这是哺乳母猪特有的行为表现。
哺乳母猪睡卧休息有两种,一种属静卧,一种是熟睡,静卧休息姿势多为侧卧,少为伏卧,呼吸轻而均匀,虽闭眼但易惊醒,熟睡为侧卧,呼吸深长,有鼾声且常有皮毛抖动,不易惊醒。
仔猪出生后3天内,除吸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甜睡不动, 随日龄增长和体质的增 强活动量逐渐增多,睡眠相应减少,但至40日龄大量采食补料后,睡卧时间又有增加,饱食后一般较安静睡眠。仔猪活动与睡眠一般都尾随效仿母猪。出生后10天左 右便开始同窝仔猪群体活动,单独活动很少,睡眠休息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
特种野猪和家猪的育肥要求区别
育肥野猪的生产是特种野猪养殖生产中最后一个生产环节,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特种野猪养殖生产效益的好坏。
养好育肥野猪必须掌握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需要特点,采用科学的饲养手段,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特种野猪的养殖和销售和家猪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特种野猪生产所追求的目标,不单单在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换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注重特种野猪肉的品质,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市场提供有别于家猪肉的野猪肉。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也就失去了特种野猪养殖的意义。
对家猪生产来讲,随着育肥猪生长高峰的结束就要适时出栏,提高饲料利用率以增加效益。而特种野猪的生产则不然,在特种野猪生长高峰期结束后,为了野猪肉的品质和口味,仍然要继续饲养1一2个月,来满足生产高标准野猪肉的需要。
尽管这样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却保证了猪肉品质。只有生产高品质的野猪肉才能够打开市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每个特种野猪养殖场家都要遵循这一规律,把好质量关。只有这样特种野猪的养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